古人酌酒品茗有多讲究,看看这些你就知道了~

大瓷典
2022-07-06

1.jpg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


《左传》曰:“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清明祭祖踏青去,中秋品菊赏月圆,冬日清晨看露水,高枝寒气赏冰凌……几千年来的“仪式感”铸就了人们细腻、精致的讲究,且渗透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2.jpg

清康熙,五彩十二月花神杯之月季花杯,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当你执杯酌酒品茗时,是否会意识到:中国人的造物之道,造杯之美?也许有人会说:不就是一个杯子嘛,能喝水就行了,难不成还能玩出花来?诚不欺我的古人还真就在杯子上玩出花来了。


熟知《红楼梦》的人都了解,它也是一部器物美学的百科全书。其中有一回写道贾母带着刘姥姥去妙玉的栊翠庵,妙玉拿出了不同的杯子招待众人:给宝玉用的是“绿玉斗”,给贾母用的是“成窑五彩小盖钟”,给黛玉和宝钗分别用的“杏犀䀉(qiáo)”和“分瓜瓟斝(bān páo jiă)”,其余众人用的是“官窑脱胎填白盖碗”,这一段对于不同杯子的描写,可谓其中的经典。


3.jpg

北魏,铜鎏金童子葡萄纹高足杯,大同市博物馆藏

(作为丝绸之路上的舶来品,饮酒用的高足杯,早在北魏时期已经传入我国。)


4.jpg

唐,兽首玛瑙杯,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仿照西方来通杯制作而成,与角杯同源。它是至今所见的唐代唯一一件俏色玉雕,也是见证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


回溯杯之历史,它的类型、别称不胜枚举。你看“一觞一咏,畅叙幽情”,觞是它;“将进酒,杯莫停”,杯是它;“闻道云安麹(qū)米春,才倾一盏即醺人”,盏是它;“泉鲜水活别无法,瓯中沸出酥雪妍”,瓯是它……还有那些:爵、觚、斝、卮(zhī)、盌(wăn)、来通、槎杯、钟、盅、匏(páo)、盖碗、斗等等都是它,一件器物,几十种名称。杯,从遥远的上古时代走来,延续至今。其型虽有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古人的造物之道:因需制器,因便易型,造杯有道,用杯有法。


5.jpg

汉,青白玉螭龙纹卮

(汉代人相信,用温润白玉制作的杯子,不仅是拥有财富与权力的象征,还有这羽化升仙、延年益寿的魔力。)


6.jpg

汉,和田玉玉杯

(从尊贵的礼器到奢华的实用容具,我们都能看见玉的影子。)


考古所见最早的杯子,是距今一万年左右的陶杯,但它们很可能并不是世上最早出现的杯子。在生产力落后的旧石器时代,人们也需要饮水,取一截木料,挖一处凹陷,用来盛水,即可为一个简陋的杯子。但木杯易朽,难以流传下来。所以我们现在能够看到最早的杯子,是用陶土烧制而成的。


7.jpg

夏,灰陶杯,洛阳博物馆藏

(这只距今有三四千年历史的灰陶杯,造型颇为时髦。在它的身上我们也能找到似曾相识的印记。)


杯之巅,用于礼


出土于山东龙山文化(距今约4000年)的黑陶蛋壳杯,可谓是史前陶杯的巅峰之作。它“薄如纸,硬如瓷,明如镜,黑如漆”,造型之优美,已近现代;工艺之精湛,无与伦比。然而,这样的奢侈品,绝非常人可以享用。在生产力匮乏的史前时代,一件精美的器物或许要花费工匠们数年时间去打造,黑陶蛋壳杯一定是价值不菲的。即便对于贵族们来说也是奢侈之物。所以有很多学者推测,这些脱离实际需求的杯子可能是地位极高的祭祀礼器。


8.jpg

龙山文化时期,蛋壳黑陶高柄杯,山东博物馆藏


当杯子成为礼器,就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看看商周时期各种各样的青铜酒具:爵、觚、觯、角、斝等,它们身刻铭文,被用以祭祀神明与祖先。几千年后的清代乾隆造金瓯永固杯上,其内涵更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古人以金瓯比喻国家领土,乾隆皇帝以此命名,祈望江山永固,社稷安稳。


9.jpg

清乾隆,金嵌宝金瓯永固杯,故宫博物院藏


推杯换盏,酌酒品茗


再来看看这只水晶杯,它来自于战国时期,现藏于杭州博物馆。看其造型,与今天的玻璃杯几乎一模一样,是不是大有穿越之感?直至今日,我们仍在使用这种深腹杯饮水。


10.jpg

左图:战国时期,水晶杯,杭州博物馆藏;右图:现代玻璃杯


水晶与玻璃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物质,玻璃是水晶的仿制。古人称水晶为“水玉”“水精”。先秦时期,整块无暇的水晶原料十分罕见,更不用说加工成料了。等到汉代张骞凿空西域后,丝绸之路才为中原提供了更多高品质的水晶原料,同时也涌现了相对纯莹的钠钙玻璃。


11.jpg

清乾隆,水晶双耳十角杯,故宫博物院藏


耳杯,一种古老的杯形,流行于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它不仅是一代贵器,更是一代雅器。耳杯的外形椭圆、浅腹、平底,两侧有半月形双耳,有时也有饼形足或高足。其材质有多种,如木、玉、金银、青铜等。在这些材质中,以木质耳杯最为出名。


12.jpg

战国时期,对凤纹漆耳杯,荆州博物馆藏


它还有一个别称——羽觞。诗仙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里:“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说的就是它。比起那些金樽银盏,瑶觚玉盅,“羽觞”二字真是浪漫至极,天然带有一缕仙气。翘张的双耳如凤鸟的双翅,似乎马上就要振羽而飞,不禁让人联想到仙羽飞觞。不信你看那楚汉红黑漆器耳杯上绘的精彩纹饰,如行云流水般,异彩纷呈。云气纹、龙凤神兽纹等交相辉映,它们既装饰了器物之美,也烘托了浪漫诡谲的气氛。


13.jpg

西汉,“君幸酒”云纹漆耳杯,湖南省博物馆藏


魏晋南北朝时期,当青瓷烧造业不断发展,漆器工艺却急剧衰落。与漆器的制作不同,陶瓷器需要制坯,圆的坯形,更容易成形。加之从唐代开始,高桌等器物的出现,便于提拿的执壶、酒杯开始风行。耳杯至此渐渐从日常器具中“隐退”,反而后来作为一种雅器,供王公贵族、文人名士赏玩。


14.jpg

三国两晋时期,越窑青瓷耳杯


15.jpg

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拓片局部

(名士山涛左手持耳杯,为我们展示出单手持耳杯的方式。)


唐代开始,饮茶之风在南北方盛行。茶器,也从食器、酒器中脱颖而出,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和特色,其中用来盛放茶汤的便被称为茶碗。唐代茶碗高度不高,敞口浅腹,可用拇指和其余四指把握。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对各地名窑茶碗做了评价,他认为越窑和岳州窑的青瓷最为合适。


16.jpg

唐,《唐人宫乐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画中宫人为我们展示了手持茶碗的姿势。)


17.jpg

唐,长沙窑青釉荼碗,中国茶叶博物馆藏


18.jpg

五代,越窑青釉花口茶碗


与唐人不同,宋人饮茶更偏好深色的茶盏。


盏,春秋战国时期为食器,椭圆形,似盂。后以圆形为主,设盏托,做饮酒器。唐宋品茶之风盛行,茶盏得以充足发展,多为敞口、斜直壁。


19.jpg

张家口宣化辽墓壁画局部

(婢女们手托当时的流行茶具——斗笠盏及茶托)


最有名的茶盏莫过于福建建窑的建盏。它的成名与当地所产建茶有关,也与其黑釉有关。历经五代、宋、元、明(初)四个朝代,四百五十多年间,建茶都贵为贡茶,尤其是北苑龙凤团茶,身份更为特殊。其黑釉不是死黑,是黑中带蓝,黑中带紫,泛有光芒,深邃又耀眼。


20.jpg

宋,金油滴斗笠盏


21.jpg

南宋,官窑粉青釉斗笠盏


唐至元代前期饮茶主要为末茶法,即将茶饼碾成末,而后或煎或点。煎即煎茶,即在沸水里煮;点即点茶,即用沸水冲点,击点。点茶又衍伸出一个茶俗——斗茶。宋人好“斗茶”,即比试茶的品级高低。为何要斗茶?当然是为了选出晋级的贡茶者。由此形成的风气,上至宫廷,下到市井,都乐于斗茶。


22.jpg

南宋,建窑黑釉油滴天目茶盏


那么斗茶的标准又是什么?据茶学专录《茶录》一书记载:“视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绝佳。”才情绝佳的宋徽宗也是一位茶艺专家,痴迷斗茶,他也认为:“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既要验水痕,茶色又贵纯白,黑白分明的茶盏当然最为适宜。北宋茶学大家蔡襄说:“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xié)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至此,建盏脱颖而出,风靡大宋。


23.jpg

宋,建窑黑釉兔毫盏,中国茶叶博物馆藏


明代伊始,饮茶风尚发生转变。唐宋时期的煎茶、点茶被瀹(yuè)茶法代替,也就是冲泡散茶,而盛茶之器,也越来越小。明代制茶大家闵汶水就以小酒盏酌客,开风气之先。以酒杯为灵感,明人设计并改造了一批独具特色的小型盛茶器。比如茶钟,因其造型类似倒放的铜钟而得名,也作茶盅。小型的茶杯不仅可以更好地品味香茶,也可在指尖把玩,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


24.jpg

清,《胤禛美人图之桐荫品茶》,故宫博物院藏


而明清皇帝们对制瓷技术的重视,又创造出景德镇御窑的辉煌,大名鼎鼎的压手杯、三秋杯、鸡缸杯、花神杯等层出不穷;青花、斗彩、五彩、粉彩、珐琅彩等彩绘技术推陈出新。杯之审美,从简约素雅走向绚丽多彩。雅俗之间,别有一番情趣。


25.jpg

明永乐,甜白釉杯


26.jpg

清,粉彩三多纹小茶盅



压手杯久负盛名,是明永乐时期的经典款茶杯,被后世反复推崇仿制。青花压手杯就是其中的精品。取名“压手”,是因为杯子的口沿部分被设计成微微外撇的造型,当人们举杯饮茶时,口沿恰好压合在虎口部位,既舒适又适于把玩。且这种口沿也减缓了茶汤的流动速度,缓慢轻柔,细细品味。


27.jpg


28.jpg

明永乐,青花缠枝莲压手杯,故宫博物院藏(青花花心写有“永乐年制”的款识)


明永宣年间还流行一种青花“尖足茶盏”。它并不是如酒爵一般,有长而尖的三只足,而是其杯心下凹呈深圆涡状,底心有一个如同尖锥似的凸起,即“底心出脐”。这个凸起的部分,就是所谓的“尖足”。它还有一个更为通俗的名字:鸡心碗或鸡心杯。按其口径看来,尖足茶盏更接近于茶钟,因此清代为之定名“莲子茶钟”或“磬口茶钟”。


29.jpg


30.jpg

明宣德,莲瓣鸡心杯


如果说永宣青花杯是无法逾越的顶峰,那么明代中期的彩瓷工艺却也是另辟蹊径,大放异彩,彩瓷杯逐渐取代青花杯,成为擅饮者的新宠。其中尤以明成化年间造的斗彩鸡缸杯和斗彩三秋杯最为有名。据说它们都是有“恋母情结”的成化皇帝朱见深为讨比他大17岁的万贵妃欢心,特命景德镇工匠烧造的御用酒杯。


31.jpg

明宪宗朱见深,在位时间:1464年2月28日-1487年9月9日


2014年香港苏富比4月春季拍卖会上,一只烧造于明成化年间的斗彩鸡缸杯以约合2.23亿人民币的天价成交,创下了当时瓷杯类的拍卖记录。这样的天文数字,足以见得,它是多么珍贵。根据资料显示目前存世的成化斗彩鸡缸杯不到20只。


32.jpg

明成化,斗彩鸡缸杯



鸡缸杯,即绘有子母鸡图的盛酒小杯,杯外壁环绘公鸡偕母鸡领幼雏觅食。斗彩色彩缤纷鲜明,用手抚之柔润如玉,绘画更是率真可人,数百年来享负盛名,是众多瓷器收藏家梦寐以求之品。


33.jpg

明成化,斗彩鸡缸杯,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比成化鸡缸杯还要珍稀的是成化三秋杯,它的价值无与伦比,堪称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上个世纪40年代,收藏大家孙瀛洲先生用了可以买下半条街的40根金条换回了一对成化年间烧造的斗彩三秋杯,后来连同3000多件文物一起捐献给了国家。


34.jpg

明成化,斗彩三秋杯,故宫博物院藏


三秋杯,釉色青中泛灰,胎薄如蝉翼。杯身外壁绘有山石、花草,几只蝴蝶蹁跹起舞,显得栩栩如生。杯上以或淡雅或浓艳的色彩描绘了秋天的乡居野景,纹饰绘画线条简练,充满了自然气息与生活情趣。因历时三个月的秋季,故名“三秋”雅称。


35.jpg

明成化,斗彩三秋杯,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彩瓷杯中的经典应属康熙一朝烧造的十二花神杯。十二花神,源于传统花朝节的传说,从百花中精选了代表农历十二个月份的月令花卉,每一种花卉代指一位花神。这样的组合浪漫唯美,且寓意吉祥。花神杯上不仅绘有花卉,还将山石林木、小动物等组合在一起;杯身另一面则题有与时令花卉相对应的唐诗。一只杯上,诗书画印俱全,既充满自然情趣,又显得文人气十足。


36.jpg

清康熙,五彩十二花神杯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盖碗。鲁迅先生在《喝茶》一文中如是说道:“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在众多杯盏中,鲁迅为何独爱盖碗?其中,自有道理。盖碗,起源于唐代的四川、盛行于清代的京师,是一种上有盖、中有碗、下有托的茶具,所以又被称为“三才碗”“三才杯”,盖为天、碗为人、托为地,暗合天地人之意。


37.jpg

清,粉彩八吉祥盖碗


盖碗既可作为喝茶的茶杯,也可用于泡茶、分茶。当它用于泡茶、分茶时,托盘就显得有些多余。因此,我们也能看见无托盖碗这一类型。


38.jpg

清乾隆,白地轧道红彩龙纹盖碗


如此众多的饮具,只是古人造物的冰山一角。每一种器物的出现,自有它的道理。造物之道,艺在其中。造物者天马行空的想象,设计出了灿烂的华夏文明。面对这些精美器物,我们唯有虔诚欣赏,才不辜负前人为我们生活中带来的方方面面的小讲究。


文章来源:大瓷典

参考资料:

1、中华遗产2021年总第190期《谈杯论盏》;

2、许通陆,唐文《中国传统饮具设计“器——事——理——情”之关系研究》;

3、乐素娜《试泉品茗 静雅华美—中国茶叶博物馆藏茶杯鉴赏》。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