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整个酒界,威士忌和葡萄酒可能是两种对额外添加剂最严格的品类:如果没有明确说明是配制酒,那一切增味添加剂,一律会被视作“科技与狠活”。
但是近十年来,情况好像出现了一些改变——
“风味威士忌”(Flavored Whisky)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全球,就连“威士忌界奥斯卡”WWA(世界威士忌大赛)也特意为它安排了一个奖项,每年还能评选个冠军出来。
今年的冠军,一款花生酱&烤棉花糖味的威士忌
现在,你就算在国内的烟酒店,也能很轻松地买到蜂蜜味杰克丹尼、姜味尊美醇等等。
新奇确实是很新奇的,但也会引发一些消费者(也包括我)在内的担忧与思考:
加了香精、糖浆甚至是草本水果提取物的威士忌,还能叫威士忌吗?
风味威士忌的“发家致富”史
在老外造出“风味威士忌”这个概念之前,其实这种配制酒一般会被划到利口酒(Liqueur)的范畴,而从大约十年前开始,北美的威士忌制造商开始把“风味威士忌”细分出来,成为一个单独的品类。
第一款蜂蜜口味的“风味威士忌”是由美国著名威士忌生产商威凤凰(Wild Turkey)在1976年推出的,由蒸馏大师吉米·拉塞尔亲自打造,之前一直叫做利口酒,2006年才更名。
接踵而至的,就是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推出的加拿大火球肉桂(Firebal Cinnamon)威士忌,这款产品无疑是很成功的,在2001年进入美国市场之后,算是已经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品牌。
后来,也许是看到了商机,杰克丹尼和诺布溪(Knob Creek)也在2010年后推出了自己的风味威士忌支线。
从蜂蜜&肉桂到培根&花生酱,依靠强大的现代食品科技,就没有美国人和加拿大人造不出来的威士忌口味。
而在大洋彼岸,威士忌的老家苏格兰,显然酒厂们对这种“加料”威士忌有点看不上眼,反正迄今为止在SWA(苏格兰威士忌协会)的规则中,“风味威士忌”在苏格兰压根就不能贴上“威士忌”的标,只能叫做“烈酒饮料”。
但早在十年前,也不乏吃螃蟹的苏格兰威士忌厂商推出过一些“风味威士忌”,比如J&B的Urban Honey、百龄坛的Brasil和帝王的Highlander Honey,但都没有在当地市场激发出太大的水花。
但市场的反应其实证明了这几家苏威品牌的决策其实是超前且正确的:
根据IWSR(国际葡萄酒与烈酒研究所)的数据,光在2021年,风味威士忌的全球交易数量增长了11.3%,总价值增长了13.4%,预计到后年,复合年增长率将进一步增长6%。
就连中国的酒厂,也有一些准备投身于这片“新领域”之中:
去年,由安徽古井集团和法国卡慕集团共同出资建设的安徽古奇草本威士忌蒸馏坊项目正式开工,据说要将亳州中药特色及养生文化融合进威士忌这一舶来品中。
风味威士忌这东西能火起来,其实和年轻一代的消费习惯分不开,毕竟口味直接、价格还不贵的酒,一直都是夜店和酒吧的销冠,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与猫王同名的美国威士忌公司Elvis,旗下产品的销售比例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它旗下的“风味威士忌”大部分卖给了21-30岁的年轻人,而田纳西威士忌和黑麦威士忌都是40+的中年人在消费。
但和市场的火爆程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世界的威士忌“爱好者圈子”普遍对风味威士忌不是特别宽容。
Reddit上就有网友辣评:
“风味威士忌都是劣质威士忌加水果香精等等科技做成的,一喝那怪味就能喝出来。”
这也体现了风味威士忌面临的最大困境:缺乏统一标准。
在美国,根据联邦法律规定,包括风味威士忌在内的“风味烈酒”,只要符合单一种类基酒的原则,且基酒本身符合该类别的相关法律法规就行。
但是对于添加剂的种类、成品的度数、产地等等,这条规定都是语焉不详的。
四舍五入,这个规定约等于没有规定。
所以用不用高品质的基酒,添加天然风味提取物还是人工合成香精香料,这些只能靠生产商自己来决定。
但是,我也同样有些怀疑上面那位网友的舌头到底有没有这么灵敏:在香精香料和糖的掩盖之下,你还能分辨出来它用的基酒好坏吗?
至少我是不行的。
风味威士忌的未来在哪里?
前文也提到了,风味威士忌的流行,反映了消费者群体的年轻化趋势,因为年轻消费者更倾向于尝试新颖和有趣的产品,这一趋势促使威士忌品牌在产品开发和营销策略上更加注重年轻消费者的喜好和需求。
此外,风味威士忌的流行也对消费者饮酒习惯产生了影响。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在家独酌或与朋友分享,这反映了消费场景由商务社交为主逐渐向自我享受型转变——
单一麦芽是有x格,但关起门来一个人时,我爱咋喝就咋喝。
最最重要的一点是,我认为,风味威士忌将成为精酿啤酒的有力劲敌。
同样是在饮酒年轻化、私人化的背景下流行开的品类,精酿啤酒最厉害之处在于,从水果到蔬菜,从培根到葡萄干,甚至是下雨天的马厩,你几乎能在它里面找到所有风味。
而风味威士忌的可变性几乎与精酿啤酒一样多,而且作为高酒精度的烈酒,在储存和价格方面,风味威士忌都有优势。
甚至风味威士忌也可以成为调酒师手中的利器,省去浸泡等前置处理的麻烦,直接可以用于出品。
听上去是不是还挺理想的?但是,从诞生之日起,围绕风味威士忌的论战就没有结束过。
支持者认为,风味威士忌推动了威士忌行业的多元化和创新,满足了市场对新口味和高性价比的需求,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而反对者认为,如果将风味威士忌也纳入“威士忌”的分类中,将一步一步倒逼传统威士忌降低生产标准,形成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
就个人而言,我认为风味威士忌只会成为威士忌大家族的一个补充成员,并不会拉低威士忌的整体标准。
借用另一位网友的评论来说明一下这件事:
“有些威士忌就像城里最奢华牛排屋的大餐,而有的威士忌就像你半夜两点喝完大酒后点的一个油腻适中的汉堡包。”
“它们都很美味,但美味的方式不一样,风味威士忌就属于第二种。”
话糙理不糙。
其实转念想想,消费者是很清楚自己的需求的,不需要“教育”,有时我们这些从业者,反而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文章来源:啃老师陪你喝一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