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戒》都看过吧?
其实我看的时候没注意剧情讲了啥,光看太太们手上戴着的“鸽子蛋”大钻戒了。
这种西式的夸张戒指,在电影中代表着旧上海权贵阶级纸醉金迷的风气,一颗硕大主石+两圈碎钻的围镶设计,可以说是把“奢华”两个字演绎到了极致。
但鲜为人知的是,在它的发源地——大洋彼岸的美利坚,佩戴这种戒指的女孩并不是单单为了“炫富”,而是另有所图:
禁酒令时期,传说在人声鼎沸的秘密地下酒吧(Speakeasy)里,侍者会心领神会地为右手佩戴华丽戒指的女孩提供“隐藏菜单”——看上去像美味可口人畜无害的软饮料,实际上则是掺入了非法私酿的鸡尾酒。
所以,“鸽子蛋”在西方有一个更加贴切的名字——鸡尾酒戒指(Cocktail Ring)。
如果把它仅仅理解为“咆哮的20年代”中浮华奢靡生活的缩影,那就有点以偏概全了。事实上,鸡尾酒戒指是鸡尾酒历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更是上世纪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
装饰艺术运动与禁酒令:
压抑中的暗流涌动
从1920年1月17日凌晨0时起,美国宪法第18号修正案——禁酒法案正式生效。从此,美国进入了长达十几年的“禁酒令”时期。
虽然禁酒令的社会背景相当复杂,而且支持禁酒的各方势力也算是“各怀鬼胎”,但大家都很心照不宣地声明:我们这么做是为了维护清教教义,重塑社会道德。
作为移民国家,20世纪初的大部分美国居民都是清教徒,而这个基督教的分支以“禁欲”闻名。
面对一战后剧烈的社会变革,保守的清教徒陷入了恐慌之中。
按照一些清教徒的逻辑,当时的一切社会问题,全部都可以拜酒精所赐,正是因为人们不加节制地饮酒,家庭暴力、抢劫谋杀等犯罪行为才会层出不穷。
和人类和平相处了几千年的酒,这次算是背了大黑锅了。
后来发生的一系列事情也证明了“禁酒令”这种一刀切政策的荒谬与无用:
私酿猖獗、地下酒吧与鸡尾酒聚会兴起,而且本来被酒吧拒之门外的女性也因为酒吧场所的私密性,开始逐渐有机会融入这个场景之中。
总之,人们该喝的酒是一点没少,为了制造、售卖私酿酒铤而走险的帮派亡命之徒倒是多了许多,还有不少人因为喝了不安全的假酒而差点丢了小命。
不能怪民众罔顾法纪,只能说那个年代的底色就是冒险与开拓,动荡的社会状况也伴随着艺术和科技的爆炸性进步:
电影、广播、汽车、爵士乐,消费主义纷至沓来,主打一个“人生苦短,及时行乐”。
从一战战场返回家乡的美国人们,更把欧洲的装饰艺术风格(Art Deco)也带了回来,它以豪华、浮夸、摩登且前卫的视觉效果闻名,反对简单、单调的现代主义风格,强调“装饰性”,与当时的美国社会风气相当契合。
装饰艺术风格对20世纪上半叶美国生活的影响相当深远,无论是建筑、家装还是服饰,无一例外都能见到它的影子,而开头提到的“鸡尾酒戒指”,也诞生于这种艺术风潮之中。
硕大的宝石尺寸、锐利的几何线条、夸张的颜色搭配,与色彩缤纷却又危险非法的鸡尾酒相映成趣,在地下鸡尾酒吧中,一时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时装珠宝与鸡尾酒戒指:
工业化带来的平等契机
有趣的是,鸡尾酒戒指通常佩戴在女士的右手,而不是用来佩戴订婚、结婚戒指的左手。
一方面是因为右手是惯用手,女士们端酒杯时,正好能让其他人看到右手上闪烁夺目的“鸽子蛋”;另一方面,戴在右手上的戒指通常是女士自己的财产,而非丈夫或其他男人所赠与。
在那个疯狂的消费主义时代,鸡尾酒戒指无疑是女士财富与地位的象征,更是一种自我赋权的形式,以大胆的设计突出反叛精神与觉醒意识。
但是,以真金白银和珍贵宝石打造的首饰通常价格不菲,并非人人都能负担得起,所以聪明的珠宝商们转而选择用铜、合金、树脂、琉璃和水钻制作成精美的“仿珠宝”,也叫时装珠宝(Costume Jewelry)。
没了用料的限制,鸡尾酒戒指的设计就更天马行空了,再加上大规模生产的助力,让社会各阶层的女性都能轻松地为自己的妆奁添置一件美丽的鸡尾酒戒指。
它可以是“灰姑娘的水晶鞋”,也可以是“天后赫拉的权杖”,总之,剪去长发换成波波头、化上艳丽大胆的妆容、戴上鸡尾酒戒指,这样的女士被社会以一种略带蔑视的语调称之为“Flappers”。
但一百年后的今天,Flappers女郎的时尚影响力仍然存在,并被文化艺术界视作能代表一个时代的美学典范。
鸡尾酒文化与社会进步:
走进酒吧的自由
那么,禁酒令时代之后的西方女性是否就完全拥有了出入酒吧的权利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
禁酒令时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由于男性劳动力的短缺和社会动荡,走入酒吧享用鸡尾酒,甚至是承担吧台工作的女性明显变多;但当战争结束后,女性又失去了这一自由。
像Hanky Panky鸡尾酒的发明者Ada Coleman这样的著名女调酒师,在上个世纪属于是少之又少(而且有传言说她最后也受到了一些职场挫折,最后去当花艺师了,没有再进入吧台工作)。
当然,女性也不是完全不能进酒吧等公共场所饮酒,一些情况下,她们可在男性的陪同下进入酒吧,但是只能坐在后排,而且必须由男士帮她们点酒,还得从“女士专用通道”进门。
这种“性别隔离”的情况一直持续到60年代末:
1969年,作家Merle Thornton与Rosalie Bogner把自己锁在了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Regatta酒店吧台,以此抗议对女士不能自由进出酒吧的歧视政策,与此同时,世界各地都有活动人士为此付出了不懈努力。
自70年代起,美国、欧洲、澳洲的国家相继解除了这一不合理的限制,而一度式微的鸡尾酒戒指也因为电子舞曲与跳舞俱乐部的相继兴起而卷土重来,成为舞池不可或缺的时尚单品。
值得一提的是,受70-80年代的华丽摇滚(Glam Rock)与舞厅文化(Ballroom Culture)影响,所有夸张装饰的性别限制近一步被打破,包括鸡尾酒戒指在内。
换句话说,就算是西装革履的男士,同样也可以用一枚漂亮精致的鸡尾酒戒指装点自己的OOTD。
当然,时至今日,大部分关于鸡尾酒吧与鸡尾酒戒指的限制都已不复存在,但你仍然可以选择在右手佩戴一枚“鸽子蛋”,在吧台与另一位戴着华丽戒指的朋友相视一笑。
谨以此文纪念Merle Thornton(1930 – 2024.8.16)
文章来源:啃老师陪你喝一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