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亚洲新兴市场的涌现,吸引了帝亚吉欧、保乐力加这样的酒水巨头纷纷进军印度等正在快速发展中的东亚市场,重新改写亚洲市场的商业版图。
总体来看,这些新兴市场会为酒水品牌创收但实际增量有限,仅仅只是在夹缝中求生存的“缓兵之举”。
不管是从人口结构还是消费力度来看,中国仍是打开亚洲葡萄酒市场的“金钥匙”,没有哪个品牌敢轻易舍弃中国市场这块“大蛋糕”。
面对巨大的经济阻力,关于中国葡萄酒市场是否已经触底的看法众说纷纭,何时会出现拐点也很难定论。
国家统计局报告称,中国的葡萄酒进口量比2012年的峰值下降了70%,与其他酒类产品相比,葡萄酒的利润较低,因此一些经销商不得不葡萄酒从产品组合中剔除。
对于中国市场的酒类消费而言,葡萄酒的市场份额仅占总销售额的3%,相当于每人每年饮酒不足半升(每人每年饮酒总量约为5升)。
然而,在一些主要的酒水零售店,特别是在平均收入最高的一、二线城市,葡萄酒还是占据了很大的货架空间,很多高档餐厅的酒单上也能看到葡萄酒的排面很大。
很多普通消费者对白葡萄酒、自然酒以及有故事的葡萄酒越来越感兴趣,这表明大众的葡萄酒消费观念日渐成熟。
国际葡萄酒与烈酒研究所IWSR最新数据显示,全球酒精饮品整体市场(total beverage alcohol,简称TBA)销量在经历了2023年下降之后,预计今年仅有0.4%的小幅上涨,真正强劲的复苏预计会在2025年出现。
根据IWSR预测,2023年至2028年间,TBA的产量和价值都将以1%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到2028年,中国、美国和印度将成为主要的价值增长推动力,为全行业增加300亿美元的市场增量。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自2018年以来,中国的葡萄酒进口量从4.52亿升下降到2.49亿升,而中国的葡萄酒产量在此期间也几乎减少了一半。
究其原因,葡萄酒消费量的下滑,和经济不景气直接挂钩。在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美国的高利率从亚洲地区吸走大量投资,导致股市和货币暴跌,很多消费者的钱包都被“套牢”了,消费水准一降再降。
相比之下,消费者在非必需品方面的支出远远低于疫情前的水平。比如在北上广的葡萄酒吧和餐厅,顾客对葡萄酒的热情从未减退,但消费金额却在大大减少。
此外,过去三年多来,对澳大利亚葡萄酒征收惩罚性关税加剧了市场的恶化,缺少像奔富这样的大品牌来刺激消费,直接拉低进口量和消费量。
与此同时,在快速增长的经济推动下,印度、泰国和越南等这些国家的酒水消费量正在迅猛增长,成为不少酒业巨头争相开拓的新的栖息地。
尽管此消彼长,但单拎出来和中国市场巨大的消费量相比,这些新兴市场还有很大差距。
纵观整个亚洲的其他市场,并没有超越中国的迹象。有1亿人口的越南,人均酒类消费量超过9升(在亚洲排名首位),但其中91%是啤酒,只有0.8%是葡萄酒。
印度作为世界上人口大国,拥有3.6亿中产阶层(中国为4亿),尽管国内生产总值在过去二十年中以每年8%的速度飞速增长,却只有中国的五分之一。
Statista数据显示,2023年印度葡萄酒进口量为780万升,而中国为2.49亿升;2022年越南为2,300万升,泰国为2,600万升。由此可见,印度的葡萄酒市场增速快但是基数并不大。
再看邻国日本也并不乐观。二十多年前,日本有3,000多家清酒酿造厂,如今只剩下约1,100家。今年,日元对美元汇率一度跌至34年(1990年)以来的新低,人口自2018年以来减少了3.2%,并继续以每小时96人的速度减少,国内生产总值减少了16%。
根据Statista的数据,到2023年,日本葡萄酒进口量达到了1.71亿升,人均葡萄酒消费量增至中国的三倍。但是,面对经济挑战和老龄化日益严重,日本这种消费趋势难以持续增长。
新加坡、韩国虽然经济发达,但人口仍然较少,不足以撬动中国市场的地位,只是对优质葡萄酒的需求量大。
一些亚洲其他更冷门的地区就算加起来,也很难和中国市场一争高下:
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主要信仰伊斯兰教,因此消费者忌酒,政府对酒类的控制也很严格;
此外,印度尼西亚只有不到20家政府指定的进口商,传统零售商只能兜售酒精含量不超过5%vol的酒类产品;
菲律宾的经济规模相对较小,普通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有限;
因此,在全球市场实现全面复苏之前,各大酒商在中国市场的维持原有的份额,且保持活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部分内容源自:thedrinkbusiness、IWSR
文章来源:乐酒客lookv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