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知名法国酒饮巨头卡思黛乐集团创始人Pierre Castel因逃税被推到风口浪尖。
©C. Petit / Sud Ouest
据外媒报道,Pierre Castel在1981年移居瑞士后注册名为Jesus Castel,在此期间,其被指控隐瞒了做为卡思黛乐集团董事长的真实收入和资产,于是被瑞士联邦法院勒令支付2.88亿欧元的税款和罚款。税务提醒程序的第一部分与他2007年和2008年的纳税申报表有关。
瑞士当局于2017年开始调查Castel的税务事务,怀疑居住在瑞士的Castel实际上就是创立卡思黛乐集团的Castel。
Pierre Castel就其2017年2.9亿欧元罚款和迟缴税款定罪提出上诉的判决书首页
目前,Pierre Castel仅同意偿还2009年的款项。2010年和2011年的税款与罚款,正在等待进一步判决。
1949年,Pierre Castel与兄弟姐妹在波尔多正式创立了卡思黛乐集团。目前,集团在波尔多、普罗旺斯、卢瓦尔河和朗格多克管理着1400公顷的葡萄园,其中包括龙船酒庄(Château Beychevelle)。
近几年,卡思黛乐集团着实风波不断。
01 | 10年商标战:被迫改名卡思黛乐
不少千禧年的酒友们一定听过国内那场历经10年的著名商标战——卡斯特之争,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的主角正是“卡思黛乐”。
1998年,法国酒企CASTEL以投资建厂方式入华。彼时,CASTEL并未意识到没有及时注册中文商标将会带来多大的麻烦。
©Domaine du Castel
2000年,温州五金交电化工(集团)公司酒类分公司提交“卡斯特”的商标申请被核准。2001年,CASTEL携手张裕推出“张裕卡斯特”,知名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2002年,“卡斯特”商标受让给温州商人李道之。
由于“卡斯特”这一品牌名在国内市场深入人心,2005年,CASTEL和李道之商洽,同时其以连续3年停止使用为由,向国家工商行政总局商标局申请撤销“卡斯特”商标。
然而,洽谈未果。
2008年,李道之成立上海卡斯特酒业公司,并使用中文商标“卡斯特”。隔年,李道之向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起诉CASTEL及其中国代理商,认为其2006、2007年销售的产品在背标上使用了“法国卡斯特”、“法国卡斯特出品”等字样,侵害了其中文商标“卡斯特”的商标权。
左:卡思黛乐CASTEL
右:卡斯特
4年后,温州中院做出一审判决,判令CASTEL及其中国经销商停止使用“卡斯特”商标,并赔偿李道之3373万元。随后CASTEL向浙江高院提起上诉。
迫于无奈,2013年,CASTEL放弃“卡斯特”,启动了“卡思黛乐”中文商标,并将公司的中文译名由法国卡斯特兄弟简化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法国卡思黛乐兄弟简化股份公司”。
2013年7月16日,浙江高院二审判决维持原判。CASTEL回应称不服判决,向最高法院提起再审申请。
2016年1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CASTEL最终赔偿最终赔偿李道之、上海班提酒业有限公司50万元人民币。“卡斯特”之争最终尘埃落定。
02 | 被处20万罚款!卡思黛乐中国违反广告法
2021年7月21日,卡思黛乐酒业(中国)有限公司因违反广告法被处以20万元罚款。
上海市徐汇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表示,公司广告内容使用了“最好”、“最佳”、“最先进”等用语,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九条第(三)项的规定,广告中禁止使用“国家级”、“最高级”、“最佳”等用语,责令其停止发布、并罚款20万元。
截自天眼查
03 | 子公司还曾涉嫌资助武装犯罪组织?!
去年8月,卡思黛乐集团旗下子公司SOMDIAA被指涉嫌资助中非共和国的一个武装犯罪组织——中非和平联盟(UPC)。
联合国报告称,UPC民兵组织的大规模暴行可能构成战争罪与反人道罪,涉及在中非共和国进行“大规模杀戮、绑架、酷刑、招募童兵以及性暴力和性别暴力”。
UPC武装组织巡逻©法新社
国际非政府组织The Sentry的一份报告指出,SOMDIAA在中非共和国的炼糖厂SUCAF RCA与臭名昭著的武装组织UPC进行了多年交易,以换取其在该国市场的垄断地位。双方的合作内容除保护SUCAF RCA的甘蔗种植园和精炼厂之外,还包括卡车司机在主要道路上的自由通行,强制扣押走私糖,尤其是来自苏丹的走私糖。
The Sentry的报告还指出,SOMDIAA与中非和平联盟的交易可以追溯至2014年,双方协议的有效期截止到2021年3月。
该事件被曝光后,卡思黛乐酒业集团于8月19日发布声明,宣布将针对这份报告中的指控立即展开调查。
据外媒报道,卡思黛乐集团发言人表示,公司正在就此事与法国当局充分合作,并且在被首次指控展开内部调查后,公司没有发现任何不当行为的证据。
文章来源:乐酒客lookv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