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客讹称货物被海关查扣,私吞2600多支红酒,价值290万元

2022-03-28

据《澳门日报》最新消息,两名“水客”疑替贸易公司带洋酒到中国大陆时私吞2,600多支红酒,约值290万元人民币。


涉案两人均报称无业,分别姓吴,38岁;姓柯,31岁。


2020年9月,案中贸易行老板事主通过朋友介绍认识吴某,吴某表示可帮忙“走水货”。事主便请求其协助他将一批红酒带回中国大陆,事成吴某每支可获70至100元人民币报酬。


2022328


事主在当年9月至11月将1200支红酒交给吴某。但吴某最终仅交付了450支,余下750支没有下文。追问之下吴某声称会赔偿,事主信以为真,并在同年12月再将3600多支红酒交给吴某“托运”回内地。吴某承诺1个月内办妥,但最终有1900多支不知所踪,随后吴某更失去联络。


事主报警求助,报称损失红酒价值约290万元人民币。警方近日传召两人协助调查,吴某声称曾要求柯某协助运送洋酒,部分过关时被扣查,但无法出示相关扣留单据。


柯某则表示协助运走其中30支红酒,余下已转售获100万元。至于案件是否涉及“走水货”,警方通知海关跟进调查。案件涉信任滥用移送检察院侦办。


为了躲避关税而进行水货运输交易,本来就存在高风险,且不受法律保护。


而水货对于消费者,也存在三大风险:


第一:水货不合法


水货无法追查货源,商家也没有明细发票提供。


第二:质量保证问题。


如果天气太热,等待时机过关的途中,极有可能会导致酒水变质和受损。


第三:正品保证问题。


即便带入的是正品,有时也会把正酒来个狸猫换太子,直接调包。


在品质无法保障的情况下,“水货”进口酒的食品安全也是一个问题。


因此,不管是买方还是卖方,都请敲响警钟,不要为了一时的利益,而承担多方面的风险。


文章来源:葡萄酒智库

写评论...